Global S&T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tfor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NAS:下地幔比之前的认识更为复杂 | |
赵纪东 王艳茹 | |
2014-03-01 | |
所属快报 | 地球科学快报 |
出版年 | 2014 |
期 | 5 |
语种 | 中文 |
领域 | 地球科学 |
栏目 | 前沿研究动态 |
中文关键词 | 下地幔 ; 认识 ; 复杂 |
中文摘要 | 现代观点认为,地球下地幔的D″区(控制着核幔边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地幔对流、板块的运动、磁场的变化有关键性的影响)是从较为均一的地幔中由单一界面分离出来的,具有超强非均一性。D″区是由核幔边界(CMB)及其正上方约150~300 km处的界面所限定,包含了热化学地幔对流的边界层,其顶界通常被认为是后钙钛矿(MgSiO3)的相变界面。然而,地球内部深处的地震探测表明,这一观点需重新更正。 |
情报分析_信息发布时间 | 2014年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 | 期刊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期刊 | PNAS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 | 美国 |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 | 前沿研究动态 |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 | 下地幔比之前的认识更为复杂 |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 | ScS和SKKS地震波可用于从上至下探测地幔底层,并分别揭示中美洲和东亚下部地幔的多重反射。众所周知,大洋板块在这2个地区俯冲进入地幔深处。系统的深部地幔探测使用大规模的地震反射波,目前证据显示多重反射可到达核幔边界以上至少600 km处。所谓D″区顶部的地震间断面及其下的非均一性,在硅酸盐为主的地幔中,均被认为是钙钛矿(Pv)向后钙钛矿(pPv)的相变,从而形成了对D″区上部的温度和穿过CMB的热流估算。 高压高温实验表明,对D″层深度和厚度的地震观测结果与预期的pPv相变不一致,除非该区的化学组成与标准的总成分模型(如地幔岩)显著不同。但一些最新观测到的界面可以用后钙钛矿在已分化大洋板片物质中的深部俯冲和对流进而发生相变来解释。在部分相资料或pPv的晶格优选方位中,D″区的厚度可以是非线性,但其深度却是一个问题,因为地幔岩的pPv转变压力可能过高,无法在下地幔中发生。在地幔压力下,地震可探测到的pPv相变的侯补组分包括洋中脊玄武岩(MORB)、俯冲的方辉橄榄岩组分和已分化洋壳。而且在地幔底层的富硅区,二氧化硅可能从超石英转变为赛石英(seifertite)。因此,在地震层析成像和板块史上指示可能存在深部俯冲区的下地幔,使用地震波采样,可以在常规的D″区内部和上方寻找多重反射界面。总体而言,下地幔似乎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而这种复杂性并不仅仅局限于D″区。 |
原文题名 | Multiple seismic reflectors in Earth’s lowermost mantle |
原文链接 | 查看原文 |
文献类型 | 快报文章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77929 |
专题 | 地球科学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纪东 王艳茹. PNAS:下地幔比之前的认识更为复杂. 2014.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PNAS:下地幔比之前的认识更为复杂.d(29KB) | 快报文章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纪东 王艳茹]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纪东 王艳茹]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纪东 王艳茹]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