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TDTAP  > 地球科学
亚洲能源发展趋势浅析
王立伟,刘学,郑军卫
2014-06-01
所属快报地球科学快报
出版年2014
11
语种中文
领域地球科学
栏目能源地球科学
中文关键词亚洲 ; 能源 ; 发展趋势
中文摘要2014年5月7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了《年度能源展望2014》(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4)报告,指出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的市场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决定的,2040年世界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消费总量约1.17亿~1.21亿桶/天;全球非石油液体燃料(包括生物质燃料、煤制油和天然气合成油)产量将不断增加,2040年产量约为4.0百万桶/天,占世界液体燃料产量的3.4%。在高油价刺激下,能源效率将进一步提高,石油替代品开发也将加快。随后在该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布报告《亚洲石油供应:风险与务实的补救措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报告《管理能源:亚洲的未来与G20的作用》对亚洲能源供应和管理等情况进行了探讨,本专题主要围绕这2份报告对亚洲能源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借鉴。
情报分析_信息发布时间2014年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科研机构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机构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研究部
情报分析_机构类别科研机构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中国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前沿研究动态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亚洲能源发展趋势浅析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1 亚洲能源发展现状 亚太地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但煤炭在该地区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更为重要,其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都超过了全球的2/3。5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发布报告《亚洲石油供应:风险与务实的补救措施》(Asia’s Oil Supply: Risks and Pragmatic Remedies),指出一旦中东石油供应中断,亚洲面临的风险要高于欧洲和美国,并且亚洲还不具备应对这种剧变的能力。报告分析了假设运经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供应大规模中断后,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将面临的各种风险。 2012年,中东出口石油近90%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一旦该运输真正中断,大部分亚洲国家将没有足够的能源储备缓冲这一危机。此外,亚洲国家对进口石油产品的强烈依赖也加剧了其能源风险。有数据显示,中东地区75%的原油销往亚洲。供应危机首当其冲的受害国将是澳大利亚和泰国。澳大利亚已经面临炼油厂大规模关闭的风险。预计到2015年,澳大利亚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柴油净进口国及第二大汽油净进口国,其超过50%的燃油需求将通过进口来满足。一旦中东能源供应中断,澳大利亚和泰国将不得不面临5%至10%的能源缺口。   报告还指出中国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对中东石油供应危机的抵抗性更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本身为石油生产大国,并有着多样化的能源供应渠道。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多条石油管线相连,这些管线不仅可以帮助中国扩大原油进口,还能帮助中国提升对俄罗斯原油的进口。 报告还讨论了亚洲各国通过动用金融储备等方式争取有限的石油进口份额,以维持石油长期供应的能力:中国通过每年动用3%左右外汇储备,可以应对进口油价增长50%达30年时间;巴基斯坦外汇储备会在一年内耗尽,印度、澳大利亚和斯里兰卡的外汇储备则能够支撑5年。 政府干预的不确定性将引起由石油供应造成的风险溢价增加。为减轻该不确定性,报告确定了政策制定的5个优先事项:①在国际能源署、中国和印度之间,需要对释出紧急石油库存建立更密切协调合作;②石油进口国进一步制定计划以收购石油出口国石油公司的股份;③当石油供应被削减时,为分配国内消费、出口和燃料的供应,要明确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出口政策,尤其是亚洲石油出口国;④公司应建立应急储备快速释放机制以防遭受不可抗力的影响;⑤在国家层面促进政府与产业界合作,以确保石油供应的连续性。 2 亚洲能源未来趋势 2014年5月,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管理能源:亚洲的未来与G20的作用》(Governing Energy: Asia’s Future and the G20)报告指出,亚洲未来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是否能解决其能源挑战。在最近几十年,该地区惊人的经济增长以大规模和不计后果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成本、环境破坏、健康损害以及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越来越成为新技术变革的转折点。但仅靠新技术不会改变当前严峻的现实。 2.1 目前能源系统的成本 目前,亚洲对化石燃料来源的成本依赖越来越明显。在亚洲沿海,最近几天,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海域重新展现在武装对抗,中国和菲律宾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部分原因是基于对相信在有争议的领土海底化石燃料资源竞争显著。化石燃料的消耗必须继续飙升,以保持亚洲经济体的迅猛发展。日益困扰着中国和印度的可怕的污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2 能源不可预测性 尽管对亚洲未来能源格局的预测充满信心,但对亚洲未来能源预测是很难。能源预测的不确定性是由越来越多无可辩驳的气候变化事实所引起,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类“未来问题”对预测产生强烈影响。随着这些影响的增长,政府和企业都将越来越难推测以化石为主导的未来。 2.3 更好的能源管理需求 更好的国家和全球能源管理在实践中普遍接受向低碳能源转变并没有导致明显的脱碳。然而当前全球能源治理机制较为松散,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既有消费国组织,也有生产国组织。在国家层面,整个地区能源管理不善,多个机构更关心的是个人的燃料来源,如印度的五大能源部门——而不是一个全面的、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对国内能源监管能力薄弱和缺乏了解能源和其他问题之间的联系。 2.4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结构 目前全球能源治理结构能力有限。全球层面的力量主要包括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旨在协调世界主要资源能源生产国(组织)、消费国(组织)和其他区域性组织的资源能源政策、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资源能源新规则与秩序,例如国际能源署(IEA),联合国(UN)、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 Energy Council, W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等。从领域来说,各种能源机构和组织尤为分散,因此跨国能源政策制定需要新的能源治理机制来协调和解决。 2.5 G20的作用 从2008年开始,G20会议从之前的财长会议上升为国家领导人峰会,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G20也注重地区能源安全, 在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提出了建立可持续能源工作组(ESWG)。该小组将关注提高能源市场的透明度、能效与绿色增长、保护海洋环境。G20汇集能源专家、金融和领导者建立侧重于提供服务国际能源治理总体愿景,而非化石资源的有效论坛。G20通过政治经济协调平台来统筹因汇率、国际金融市场投机行为、垄断势力、国际地缘政治与事件等因素对全球能源安全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G20也将充分利用全球治理新兴趋势,促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跨部门合作。 3 对我国借鉴 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亚洲地区的能源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2020年后,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会放缓,印度将成为亚洲地区新的能源需求增长动力。针对目前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提出了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应关注的重点。 (1)能源价格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关键。能源价格的地区差异和变化将直接影响各地区的工业竞争力,并间接影响投资决策和国际战略。 (2)提高能源效率。节能可以降低行业成本,减少进口费用,并且缓解能源价格对家庭支出的影响。 (3)石油供需结构的重大变化。非经合组织的新兴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十分迅速,尤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非常规石油开采将会越来越多,成为石油产业链上游投资的主要驱动力。 (4)天然气将繁荣发展。与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气兼具灵活性和环境效益,因此更具发展优势。 (5)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发展。2035年,中国将超过欧盟、美国和日本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总和,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绝对量增幅最大的国家。 (6)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应积极制定减排计划,实施提高能源效率、支持可再生能源、限制低效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甲烷排放、改革化石燃料补贴等政策。
参考文献[1] EIA.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4. http://www.eia.gov/forecasts/aeo/index.cfm
文献类型快报文章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77993
专题地球科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立伟,刘学,郑军卫. 亚洲能源发展趋势浅析. 201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亚洲能源发展趋势浅析.doc(37KB)快报文章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立伟,刘学,郑军卫]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立伟,刘学,郑军卫]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立伟,刘学,郑军卫]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亚洲能源发展趋势浅析.doc
格式: Microsoft Word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