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S&T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tfor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e:人工震源方法揭示大洋板块基底特征 | |
赵纪东 | |
2015-03-01 | |
所属快报 | 地球科学快报 |
出版年 | 2015 |
期 | 5 |
语种 | 中文 |
领域 | 地球科学 |
栏目 | 前沿研究动态 |
中文关键词 | 人工震源 ; 揭示 ; 基底特征 |
中文摘要 | 最近,新西兰和日本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对构造板块的基底进行更详细的成像。为了检验该方法的效果,科学家们还在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开展了相关实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5年2月4日出版的Nature杂志。 |
情报分析_信息发布时间 | 2015年2月4日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 | 项目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期刊 | Nature |
情报分析_机构类别 | 综合性机构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 | 新西兰 ; 日本 |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 | 前沿研究动态 |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 | 板块基底特征 |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 | 迄今为止,人们对板块运动的驱动因素的认识仍然不是很清楚。为了研究这一问题,需要对板块底部特征有所了解。但是,通常用来记录天然地震波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这种大深度的精确成像。 通过高频爆炸冲击形成的地震波,科学家们观察到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的变化。同时,借助地震反射处理技术的进步,研究者所获得的大洋板块的图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最终结果发现,地球的构造板块在一个由“软”岩石组成的独立岩层上滑动。该岩层厚度仅有10 km,存在着含有熔化岩石的“囊”,这些熔化岩石的存在使得板块更易于滑动。这表明,板块的拉张在底部不会有很大的阻力,同时也表明,一个光滑的“柔软”基底可能是板块滑动时方向突然发生转变的原因所在,就像在雪上滑动的雪橇一样。 该研究还表明,有关冰冷的刚性板块基底与下覆的炙热的地幔对流之间的边界特征对于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非常重要。 |
原文题名 | A seismic reflection image for the base of a tectonic plate |
原文链接 | 查看原文 |
文献类型 | 快报文章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78832 |
专题 | 地球科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纪东. Nature:人工震源方法揭示大洋板块基底特征. 2015.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Nature:人工震源方法揭示大洋板块基(27KB) | 快报文章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请求全文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纪东]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纪东]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赵纪东]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