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TDTAP  > 地球科学
Nature:地核形成于10~15亿年前
刘文浩,王艳茹
2015-10-15
所属快报地球科学快报
出版年2015
20
语种中文
领域地球科学
栏目前沿研究动态
中文关键词地核 ; Nature
中文摘要2015年10月8日,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古地磁场强度的变化显示地球地核形成于中元古代》(Pala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variations suggest Mesoproterozoic inner-core nucleation)的文章,指出由利物浦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多国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古老火成岩的磁性记录,发现10~15亿年前地磁场强度急剧升高,基于这一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地核或形成于10~15亿年前。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期刊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期刊Nature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机构利物浦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多国
情报分析_机构类别国际组织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国际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前沿研究动态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地核形成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研究人员采用一套新的可靠性标准,筛选出古地磁强度测量数据,扩展了前寒武纪数据库,以检验实验结果。理论模型表明,地核的散热速度比过去45亿年里的任何时候都慢,且固态地核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mm/y,这种能量流失的速度可以在未来10亿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维持地磁场。地球磁场正是由地下约3000 km的外核中的液态铁合金的运动产生。磁场强度的增加可能暗示着地球内部固态铁的首次出现,标志着地球的历史中固态地核首次从冷却的熔融外核中“冻结”出来(成核作用)。一旦地核开始成核,对流的驱动力则变为来自于外核里呈熔融态的相对浮力较大的轻质和非金属元素。外核持续向上覆部地幔释放热量,一直向上延伸至地壳,由此产生了地幔对流现象。事实上,这一过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并被认为是产生地球磁场的主要“燃料”来源。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可能会改变人类对于地球内部及其历史的理解。
原文题名Pala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variations suggest Mesoproterozoic inner-core nucleation
原文链接查看原文
文献类型快报文章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79335
专题地球科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文浩,王艳茹. Nature:地核形成于10~15亿年前. 201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文浩,王艳茹]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文浩,王艳茹]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文浩,王艳茹]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