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TDTAP  > 地球科学
科学家首次揭示不同浪花气溶胶颗粒化学组成差异的形成机制
张树良
2017-08-15
所属快报地球科学快报
出版年2017
16
语种中文
领域地球科学
栏目大气科学
中文关键词不同浪花 ; 气溶胶颗粒 ; 形成机制
中文摘要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宣布,首次发现海浪飞沫颗粒化学组成差异的形成机制,相关结果发表于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大学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机构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情报分析_机构类别大学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美国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前沿研究进展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发现海浪飞沫颗粒化学组成差异的形成机制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此前的相关研究所关注的是海洋浪花的物理形成机制,该研究则旨在揭示其化学机制,这是诸多海洋—大气转化过程的核心所在,该过程对于大气组成以及云与气候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部分海洋浪花气溶胶颗粒呈薄膜水滴状,是由海洋表面气泡破裂所形成,通常充满微生物或来自海洋表面的有机物。而该研究则揭示了另外一种由气泡爆裂所形成的喷射水滴气溶胶颗粒,这种新型成云颗粒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学组成,其成分主要为海盐、微生物及其他生物。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浪花飞沫气溶胶颗粒在云层中形成冰晶的能力不同,说明云实际产生降雨或降雪与否取决于由海洋喷出的微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分子类型。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大量浮游植物的出现,如海洋赤潮事件,预示着海洋喷射水滴发生率的升高,进而证实生物过程对于海洋飞沫化学组成以及云的最终形成有重要影响。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喷射型海洋飞沫气溶胶粒子几乎占能够形成云的亚微海洋飞沫气溶胶粒子总量的一半。 上述结论的得出基于实验室模拟研究,研究人员将天然海水置于水波发生装置并诱导浮游植物增殖以模拟产生海洋飞沫的实际海洋条件。由于喷射海洋飞沫气溶胶粒子的带电量要高于薄膜气溶胶粒子,因而,研究人员在不同粒子产生并当其升至水波上方的空气中时,通过观测其不同的带电量而将薄膜粒子和喷射粒子分离开来。该项新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的理解有关云形成的海洋化学与物理学过程,并进而改进目前的气候模型(目前在气候模拟中,云是最难描述的变量)。研究人员称,该研究的关键突破在于首次揭示了由海浪输送至大气的水滴因水波的物理作用所形成的不同化学特性,并证实了海洋生物学对浪花飞沫气溶胶颗粒的物理形成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1] Chemistry of sea spray particles linked for first time to formation process.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19151528.htm [2] The role of jet and film drops in controlling the mixing state of submicron sea spray aerosol particles. PNAS, 2017, DOI: 10.1073/pnas.1702420114
文献类型快报文章
条目标识符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80695
专题地球科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树良. 科学家首次揭示不同浪花气溶胶颗粒化学组成差异的形成机制. 2017.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树良]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树良]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张树良]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