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S&T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Platfor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美国CSIS报告评论南海争端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 |
刘文浩 | |
2018-02-01 | |
所属快报 | 地球科学快报 |
出版年 | 2018 |
期 | 3 |
语种 | 中文 |
领域 | 地球科学 |
栏目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中文关键词 | 南海争端 ; 能源安全 |
中文摘要 | 2017年12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发布题为《亚洲地区海事纠纷对亚洲能源的影响》(The Impact of Regional Maritime Disputes on Energy Security in Asia A report)的报告,概述了2017年10月19日举行的CSIS能源安全圆桌会议的核心内容。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工业界、金融和政策专家等行业人士,讨论了东南亚地区海事纠纷的背景及其对该地区国家能源安全的影响,对东南亚最重要的能源问题及其对地区和全球能源的战略具有意义。本文将介绍报告能源安全相关的主要内容,以供参考。 |
情报分析_信息发布时间 | 2017年12月1日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性质 | 科研机构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机构 |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
情报分析_机构类别 | 科研机构 |
情报分析_信息来源国家 | 美国 |
情报分析_信息类别 | 战略规划与政策 |
情报分析_研究主题 | 南海争端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
情报分析_研究内容 | (1)亚洲地区海运路线是全球石油贸易的新支点 报告预计亚洲原油进口量将从2014年的19 mbbl/d(百万桶/天)增加到2030年的31 mbbl/d。这一增长将由亚洲发展中国家主导。具体而言,亚洲除中国和印度以外的非OECD消费量增幅将达33%,从2015年的8 mbbl/d增长至2035年的11 mbbl/d。同一时期,中国增长量将从12 mbbl/d增长至19 mbbl/d,印度将从4.1 mbbl/d增长至9.2 mbbl/d。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预计将保持稳定甚至下降,但是这些经济体将继续依赖石油进口,尤其是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以维持几乎所有的石油供应。在亚洲消费增加的同时,北美和欧洲的石油进口量预计将从2014年的18 mbbl/d下降至2030年的13 mbbl/d,基本上消除了从中东进口的需求。预计中东石油的出口量将从2014年的17 mbbl/d增加到2030年的25 mbbl/d,几乎所有的这些增长都将被运往亚洲。 (2)天然气的区内生产使得亚洲的供应依赖度下降,但液化天然气(LNG)的区内运输和区外进口需求增加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等东南天然气生产已经供应了东北亚大部分的LNG需求,随着澳大利亚天然气项目上线并大幅提升产量,其可能成为亚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随着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产量增加,全球天然气市场已经进入供应过剩时期。东南亚正在进行多项再气化项目,从日益增长的LNG贸易中获益,并满足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泰国LNG需求量预计将从2016年的2.9百万吨(mtpa)增加到2025年的20 mtpa,至2036年增加到34 mtpa。此外,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区的LNG基础设施开发也正在进行。 (3)东南亚能源航运通道的破坏将对东北亚重要经济体的能源安全产生重大潜在影响 通过马六甲海峡运送的原油对于全球石油贸易至关重要,2014年油轮通道约为7700艘(而霍尔木兹海峡为10600艘),其重要性只会随着亚洲对中东石油的需求而继续增加。至2040年,马六甲海峡的油船通过量预计将大幅度增加至12200艘左右,增幅超过60%。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大部分油轮在去东北亚市场时也将途经南海。马六甲海峡也是LNG的重要通道,2014年约有2400艘东进的油轮通过,预计2040年这一数字将略微上升至2600艘左右,说明LNG供应商不会选择马六甲海峡作为向东北亚市场供货的通道。东南亚的大多数生产者,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文莱,依靠南海来运输LNG,印尼和澳大利亚LNG运输过境南海时,会有一些目的地。北美供应商是东北亚地区唯一的主要LNG供应商,在马六甲海峡或者南海没有任何过境风险,使得越来越多美国LNG出口能够吸引消费者,并希望LNG供应的多元化,提高能源安全。 (4)亚洲具有争议的海域尤其是南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普遍较少,在多数情况下太昂贵,不具备开发经济前景 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全球范围而言是非常小的,仅有约20%存储于具有争议的地区。南海天然气储量为190万亿立方英尺(TCF),占全球储量的2.9%,石油储量为110亿桶,占全球储量的0.6%。南海天然气储量仅能在2016年消费水平下满足亚洲约7.5年的消费,而石油储量在2016年消费水平下则不足1年。鉴于深水盆地开采成本高,且目前全球天然气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整体低迷,因此,南海争议地区大部分天然气产量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仍将保持不变。南海争端影响到了东南亚潜在油气田的最大范围,但也有其他的海事纠纷也正在影响东南亚的能源安全。如澳大利亚和东帝汶之间的帝汶海争端阻碍了大日出(Greater Sunrise)油田的发展(据估计,该油田自2004年以来持有5.1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推迟了对东帝汶经济未来至关重要的油气生产。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塞勒布里海之间的安巴拉(Ambalat)争端同样阻碍了油田的开发,该油田估计可能拥有7.64亿桶石油和1.4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 |
原文题名 | The Impact of Regional Maritime Disputes on Energy Security in Asia A report |
原文链接 | 查看原文 |
文献类型 | 快报文章 |
条目标识符 | http://119.78.100.173/C666/handle/2XK7JSWQ/181048 |
专题 | 地球科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文浩. 美国CSIS报告评论南海争端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2018.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文浩]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文浩]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刘文浩]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